权威的教育信息化资讯平台

黑龙江大学:以“互联网+”理念构建高校移动教育生态链

来源:

中国教育网络

  黑龙江大学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全方位对俄办学特色和成果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及教育部的肯定与关注,2012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黑龙江省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省部共建大学,2015年被批准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黑龙江省共建高校。学校围绕“信息化条件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开展试验探索,成果得到有关方面的充分肯定和认可,所形成的有关经验和特色发挥了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

  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黑龙江大学提出了“三型一特”的本科人才培养总目标和“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有力支持这一目标的实现,该校确立了以应用为驱动,师生员工从“不适应”到“离不开”,从“要我用”到“我要用”,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要求”,用户观念产生的积极变化对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增需求成为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内在动力。

  学校将教育信息化列为主要工作内容,确立如下建设目标:一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大力推进基于“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二是构建高可用虚拟网络,集成、共享数据中心;三是构建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四是构建高校网络虚拟社区;五是建设“中俄远程教育网”。

  实践探索中,学校以“互联网+”的理念成功构建了高校移动教育生态链,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逐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和教学资源数字化平台;逐步建设完善师生自主学习平台和教学信息服务一体化平台;打造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学工信息化平台。

  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学校在试点建设中坚持以“应用驱动,机制保障”的基本原则为路径指引,信息化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1.应用驱动,注重方式方法,明确建设重点

  学校在建设的过程中以应用驱动服务,注重方式方法,明确服务对象,权衡多方利弊,加强应用的使用和推广力度,保持其稳定性和便利性,实现了服务质量和服务内容的双丰收;以应用驱动数据,通过应用的建设与推广,学校积累和提炼有价值的数据,为决策提供支持,为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智慧数据决策支持平台建设的探索与研究;以应用驱动需求,学校自2012年至今,共开展信息化项目43 项,其中有30项是规划内项目,有13项是规划外项目,以应用为驱动,信息化建设重点逐渐源于新增需求。

  2.机制保障,加强顶层设计,落实建设经费

  学校于2010年成立了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统筹规划全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分为三个层面:领导决策层、统筹协调层、贯彻执行层。学校以三层管理体制为基础,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校领导作为决策层,真抓实管,将学校的事业发展战略与信息化战略相结合,总领全局,强力推进。信息办作为协调层,很好地实现了管理、业务与技术的对接,协调好部门、院系与技术服务部门的协同关系。职能部门、院系和技术支持部门作为执行层,围绕学校制定的统一规划和建设目标,在项目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明确责任,通力配合,分工协作。

  学校在试点建设的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规划工作,先后制定了《黑龙江大学数字校园建设规划方案》、《黑龙江大学教育信息化试点院校实施方案》等工作规划与方案,这些规划与方案通过校长办公会审议并执行,有效地避免了盲目建设、信息孤岛、资源浪费等问题,明确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标准、规范与建设方向,使得信息化的需求者、开发者有的放矢。

  自2012年以来,学校和企业累计投入信息化建设经费5000万元,其中学校共投入2000万元,软件与硬件建设经费配比均衡,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分配;企业投入3000万元,学校本着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与中国联通公司、中国移动公司、中国银行合作,建设了有线宽带网、无线宽带网、校园“一卡通”等系统(见表1)。通过校企合作,机制创新,节省了大量建设经费,为地方高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开展校企合作积累了经验。

  成效与经验

  开展试点建设以来,学校从网络基础运行环境、数据中心、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入手,逐步夯实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基础。建设了有线宽带网、无线宽带网、校园“一卡通”系统,无线网络出口带宽达到4G,有线网络出口带宽从6.5G扩容至21G,单账号限速从4M提升至50M。学校先后开展了试点建设四期工程,在整合现有资源,实现数据集成的同时,共实施了十个平台和二十多个业务系统的建设工作。

  学校围绕试点建设目标和任务,结合省情、校情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逐步形成了自身特色:

  1.构建“应用驱动,开放共赢”的移动校园生态链(如图2所示)。学校在PC端建设的同时,同步建成了移动校园平台-“i黑大”。“i黑大”的总体建设目标是基于“应用驱动,开放共赢”的理念,打造高校移动校园生态链,其定位不仅是为学生提供交友、活动、校园资讯获取等移动服务,更要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师生提供基于移动互联网和校园周边服务体系建设的完整生态链移动应用服务。在建设过程中学校严格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加强应用、资源整合、共享数据。“i黑大”于2013年上线至今已经历了三个版本,目前包含了学工在线、移动OA、成绩查询、工资查询等46个服务模块,100多个子模块。“i黑大”注册用户达到61866人。2016年访问量超过359万次,“i黑大”最高日启动突破5.8万次,其访问量于2016年起已超越传统PC端门户的访问量。

  2.推进“互联网+”教学改革,稳步构建移动互联环境下的学习型校园。学校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原则,循次而进,多措并举,不断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打造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和教学资源数字化平台;逐步建设完善符合移动互联时代特点的自主学习平台和教学信息服务一体化平台;全面开展“MOOC”、“SPOC”、“混合教学”等多种形式的“互联网+”教学改革,稳步构建移动互联环境下的学习型校园。

  截至2017年6月,黑龙江大学自主学习平台总访问量近7000万次,高峰期间实时在线人数突破1万人,日均最高访问量达9万人次;其中39.76%的用户通过移动设备端访问。部分学生已经尝试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除了师生互动外,已经能够通过生生互动来解决课程学习的难点、疑点;部分教师已经能够自发的利用自主学习平台开展群体备课,团队授课活动。初步构建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校园。

  3.精心谋划,创新驱动,提升效能,构建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学工信息化工作平台。学校于2010年起开始积极探索学工信息化建设。2013年正式提出“五年四期”学工信息化发展战略。五年来,学校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建设原则,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服务学生工作实际为基础,以满足学生工作需要为核心,按照“满足工作需要,服务学生成长”的建设理念,精心设计、整体规划、创新驱动、分步实施,构建了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学工信息化工作格局。

  学校建成了数字迎新、数字学工、数字离校三大系统和“i黑大”移动学工、学工微信圈为一体的综合数字服务平台。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开通的辅导员在线考核系统和学业预警系统,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学生动态管理的典型案例,在全省得到推广;基于新型家校互通平台构建的校院二级学工微信圈,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覆盖学生全生命周期的迎新离校、奖优评定、公寓管理等18个子系统80余项服务功能,进一步转变了工作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学生工作的服务水平。(责编:杨洁)

  (作者单位为黑龙江大学)

本文刊载于《中国教育网络》杂志2018年7月刊


本网站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观点

微信公众号

教育信息化资讯

权威的教育信息化资讯平台

Copyright©2018-2022 CERNIC,CERNET

京ICP备12045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