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的教育信息化资讯平台

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两会代表委员热点建议

  2023年全国两会正在召开,代表委员们围绕教育信息化相关话题积极建言献策,今天一起来听听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王国仁,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钱锋的建议——

  王国仁委员:发展高质量在线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为了更好地发展在线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王国仁建议,国家发改委将中小学教育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国家新基建项目规划,夯实部际和区域间协调机制,顶层规划、分步建设、分类实施、分级投入。

  在现有教育科研网基础上继续建设,充分利用国家现有通信资源,全面建成快速、稳定、绿色、安全的教育专用网络。

  建立并完善面向在线教育的公共服务技术体系。抓住5G商用和Wi-Fi6发展契机,优先在高教园区、集团化学校、职业教育中心等部署5G基站,拓展5G+教育应用场景,推动智慧教育创新发展。

  建议科技部、工信部大力支持低成本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技术和系统的研发和生产,利用新技术提升在线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打造适应未来教育的在线教育课程形态和结构。(中国教育报 记者 林焕新)

  庞丽娟代表:推动我国教师培养培训数字化转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这为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转型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大力推进教师培养培训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说。

  为了更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庞丽娟建议,从三方面着力,推动我国教师培养培训数字化转型。

  一是在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一个专门工作小组。

  小组由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中央编办等单位联合组成,负责教师培养培训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目标任务、体制机制创新、发展阶段、职责分工、出台资源建设指南等,秘书处可设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核心任务是推进教师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通过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赋能。

  二是实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筑基”计划。

  以国家智慧教育云平台为依托,建设新一代智能化教师研修平台,围绕教师的学习、备课、上课、听评课等核心业务,提供多模态数据智能全面采集、教育教学能力精准诊断和分析、个性化学习资源智能推荐等功能,并在精准诊断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风格、特色特长、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汇聚后台专家、教师群体智慧与经验,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精准学习、群体诊课与改进建议、问题解答、研修培训等支持服务。

  建设体系化的教师学习资源及知识库,构建各学科、不同阶段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典型问题库,构建体系化的、适应不同业务场景需求的问题解决知识库。

  同步构建相关资源及知识库的标记体系,在各业务场景中实现对各类资源的识别、汇聚、自动标记和智能推荐,从而实现从“人找资源”到“资源找人”。

  三是以促进与教育实践“黏合度”和向实践转化为核心,实施新时代新国培计划。

  将讲授式视频培训改革升级为智能研修平台支撑下的实践改进性研修,实施嵌入实际教育教学工作过程的场景性研修,推进国培计划的转型与变革。

  遵循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逻辑,集聚教师具体教育情境中的真实需求,外化教师的真实发展问题,及时精准地为教师推荐匹配其需求的线上线下学习资源,同时提供相关同行和专家线上线下的辅导,持续支持教师在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研修与改进、问题协同解决。探索强调个体适宜化支持、主动参与并满足教师多元化发展需求、知识经验与能力提升协同建构的创新研修和培训模式。(中国教育报 记者 林焕新)

  钱锋委员:面向数字经济,创新卓越工程师培养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卓越工程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钱锋建议,面向数字经济时代发展需求,加快工程学科结构调整和专业知识体系再造,探索多元化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跨学科培养方式,加强一流师资队伍建设。

  钱锋指出,当前我国工程教育存在高端领军人才短缺、关键核心产业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高、人才培养与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脱节等问题,亟待优化高校学科设置和布局、健全跨学科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强化卓越工程师师资队伍素质建设。

  为此,钱锋建议,

  一是加快工程学科结构调整和专业知识体系再造。

  引导高校瞄准世界工程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布局交叉学科建设新方向,强化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学科基础。构建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围绕5G、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现代信息技术领域,加快专业知识体系的迭代更新,探索设置前沿性、综合性、学科交叉型、问题导向型和创新创业教育类等课程。

  二是探索多元化、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数字经济时代发展需求,进一步探索“工科+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双学位、主辅修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全新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工程学科深度融合,尽快将新知识、新技术融入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方案。

  三是创新工程科技人才跨学科培养方式。

  打破学科和专业藩篱,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共同打造新技术与制造业相结合的课程,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立制造专业与信息技术领域跨学科“双导师”或“导师组”制度,与不同专业导师、校企导师等共同指导学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

  四是加强卓越工程师一流师资队伍建设。

  出台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到高校任职的政策,加大力度引进和培育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吸引企业杰出人才加入教师队伍或到高校兼职,大力培养“双师双能型”师资。创造有利于教师掌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开展跨学科研究的条件,鼓励制造业和信息技术领域教师联合开展工程技术难题跨学科研究。

  打造国家级校企协作平台,推动校企共同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模式,提升工程科技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强化对工科教师解决现实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将教师解决企业实际工程问题的工作成效作为岗位考核、绩效分配、职称晋升的重要指标。(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任朝霞)

  本文由教育信息化资讯整理自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网站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观点

微信公众号

教育信息化资讯

权威的教育信息化资讯平台

Copyright©2018-2024 CERNIC,CERNET

京ICP备12045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