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的教育信息化资讯平台

先晓兵:“十四五”的高校数字化平台要从封闭走向开放

来源:

中国教育网络

  先晓兵表示,未来五年,每所高校都需要拥有一个强大的数字平台。高校可以选定一个既有数字基础平台,并在此平台上进行资源融合和微创新,使数据资源流动起来。


常熟理工学院信息化办公室党委书记 先晓兵

  就“十四五”的愿景或者未来五年的发展而言,不好想象。原因在于,当前的技术处于指数级增长,很难以现有的理念去预测未来的发展,即“很难用旧钥匙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从数字化的演进史不难看出,它对技术、教育,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产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因此,在“十四五”规划中,“数字平台”的概念不得不提。近年来,数字化转型经常被企业提及,其实它同样适用于教育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是通过数据、信息和数字化,在信息当中抽取知识,用知识不断重组现有资源,重构现代校园,核心在于用互联网思维改造高校。大数据可以超越个体与局部的相对静态视野,更容易发现问题和盲区,帮助管理者全面掌握学校运行情况,增强决策理性,为师生提供精准服务。

  未来五年,每所高校都需要拥有一个强大的数字平台。高校可以选定一个既有数字基础平台,并在此平台上进行资源融合和微创新,使数据资源流动起来,有机调动各方优势,优化服务的同时,为理性决策提供多维度参考。当然,数字平台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逐步推进,其中,应以身份平台(教育卡)、数据平台、流程平台建设为中心,平台化意味着共生、开放、高效,共同创造价值、享受价值,以更好应对未来无法预知的变化。

  而构建数字平台的关键词则是“优化”、“重构”和“创新”,目的是构建一个面向未来的数字化转型模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人为本,服务未来高校教育。

  “十四五”期间的人才培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技术要以人为中心,因为信息化也好,数字化也罢,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服务教学、科研和管理;

  其次,用户和服务方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师生拥有多年的互联网使用经验,已经成为具有“专业背景”的用户。他们在享用技术和服务的同时,也是“指令”的提供者,即所谓的“产消一体化”;

  最后,信息化的过程本身就是在育人,学生在校期间使用的信息化管理和教学服务本身就是现代化管理理念下的数字化的具体呈现,对其信息化能力素养的提升是潜移默化的,其进入社会必定也会积极影响和改变其所处的环境,当今时代,人机协作已是大学生面对社会竞争的一个必须技能,这也是一个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信息素养。

  疫情使我们更坚定了一个想法,混合云是必然趋势,高校的数字化平台一定是从封闭走向开放,虽然面临着各类安全压力,但是这个趋势无法阻挡;数字平台化也是必然趋势,应该借助现有的一些专业级平台进行微创新;处理好人与技术的关系,使技术应用更符合人性要求,用户不再是旁观者,不再被动接受技术成果,而是主动提出新的期望,如果信息化从业者不转型,将在“技术冲突”中败下阵来;对信息化人的培养和重视同样至关重要,在此过程中,需要信息化人具备创新性、开放性思维,否则会深陷“白发人”规划、设计他们自以为“黑发人”需要的数字化应用。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杂志(6月刊)

  投稿、转载或合作,请联系:eduinfo@cernet.com


本网站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观点

微信公众号

教育信息化资讯

权威的教育信息化资讯平台

Copyright©2018-2022 CERNIC,CERNET

京ICP备12045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