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的教育信息化资讯平台

学习类APP,当对教育怀有敬畏之心

来源:

中国教育报

  2018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这份被称为“最严学习类APP”监管令出台后,学习类APP使用和监管的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整个教育科技产品的推广应用都面临很大的挑战,其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的思路均面临重新定位与调整。

  媒体集中曝光了一些有害学习类APP的种种乱象:捆绑广告、诱导付费、外链游戏娱乐服务、违规收集学生隐私信息、提供低俗段子营造所谓的“轻松一刻”……匪夷所思,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冲击基本的社会道义与良心。这也反映出很多面向基础教育的教育产品的开发者并不懂教育,不懂教育教学策略,不分析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很多开发行为是小作坊模式,抓住一点点概念就开始设计课程、开发产品、上市推广,追求用户黏性和点击量,将其所面对的学习者用户等同于一般的互联网用户,简单移植互联网行业中的用户策略,一味迎合学生,美其名曰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无视可能的负面影响,无视真正刚性的学习需求,甚至本末倒置误导学生,这样的产品最终得不到教育用户的认可,无法立足。学习类APP鱼龙混杂的乱象背后,是“一些企业对教育没有敬畏之心”,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教育特性,忽略社会责任。

  教育科技产品的第一特性:教育性

  任何教育产品,教育都是第一属性,这是由产品的使用价值决定的,即服务于教育、服务于培养健全的人、“让人成为人”这一共同的教育目标。教育科技产品的宗旨在于将现有科技通过设计与开发转化为产品,以满足教育需求并达成教育目标。教育科技产品有两大特性:教育性和技术性。其中,技术性往往是最先夺人眼球的部分,特别是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等,让技术切实能够为学习赋能;同时科技红利让学习类APP行业也充满期待,近年来在线教育产业异军突起,仅2018年就有多个主打中小学生作业辅导的APP获得超过一亿美元融资。但是,教育最初的目的经常会在巨大的技术光环之下被忽略甚至被冲击,反而丢掉了一些教育常识,如教室安装高清摄像头的事件引发了“是否违反人性”的大讨论,同样,学习类APP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也常常会走入类似的误区。

  聚焦教育性,首先要思考的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人工智能的视角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认知的提升”。中国核心素养研究项目组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由此,发展出不同的教育理解,实践上呈现德育导向、知识导向、认知过程导向、能力素养导向等不同路径。我们认为,如何“树”人是教育科技行业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

  当前教育科技行业往往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利用技术,作用于具体的教学内容呈现、具体的教学策略环节改进学习过程,为教学增效,侧重于如何“树”人,并且持很强的知识导向、认知导向。当然,术业有专攻,很多学习类APP只专注在一个点上来做教育服务,无可厚非,但是,全面育人、能力素养等应该作为一个更大的教育背景和教育目标一直都在,不可忽略。因此,敬畏教育,就是始终坚守“教育性”第一特性,并从内容、用户、教学创新三个方面来实现。

  内容为王敬畏知识 尊重用户而非迎合

  提供优质的教学内容和服务,是学习类APP的根基,是彰显其教育性的首要维度。漂亮的界面、花哨好玩的功能均是锦上添花,内容才是内在价值和竞争力之所在。当前学习类APP深谙“内容为王”之道,一般都能够精准定位用户需求、制作有吸引力的高质量的学习内容。通过生产原创的新颖的学习内容,成立专门的教师团队,进行原创内容的开发和推荐,或制作精品视频或Flash动漫课件,或将线下的优质教辅资料二次开发为在线习题库,或采集各种公共英文电影资源加工转化为一手的英语学习资源等;还要依托一线优秀学科教师、教研员、教学专家等形成强大教研团队,参与学习内容建设,并对学习内容的质量严格把关。

  此外,借助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来分析学习内容的使用记录,从而逐步精准判断学习内容的难度、区分度、质量等特征,使学习内容在应用中大浪淘沙,优质的内容最终沉淀下来,成为精品资源。

  学习类APP教育性彰显的第二个维度是真正地尊重用户,特别是尊重K12教育的学生。尊重不是迎合,不是学生喜欢什么就提供什么,不是只有表扬和鼓励。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很多学习类APP提供的学习内容与生活相关联、多种媒体呈现、形象生动,教师讲课幽默,这些能有效地吸引学习者的兴趣;整合游戏元素于学习过程之中,激发学生的挑战欲和成就感,同伴之间形成有效的竞争,通过不断的积分激励学生一路向前。这样的设计当前比较普遍。

  其次,真正的尊重是尊重学生可能的弱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习类APP使用过程中,学生的自我学习管理能力一直备受挑战,学生容易分心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学习任务完成低效,使用电子产品时间长、影响视力等。因此,一些学习类APP开发出“护眼模式”,对使用时间进行了适当监管,即体现出一种真正的尊重。同理,开发一些学习计划功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做自我学习管理;除了关注知识点诊断之外,建议对学生的作业时间、效率等进行跟踪反馈与激励。

  再其次,尊重学习者还意味着激励更多指向学习者的内在动机而不仅仅是外在动机。不要把学生训练成练习的机器,而要将学习活动发展为一种社交活动:相互批改作业,晒一晒各自的学习作品,一起在错题中“找找碴儿”。积分也许并非想象的那么有效,目标为中心的知识点诊断有时候很冰冷,而关注学习者点滴的成长,让学习者看到自己的进步,可能更能激活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

  整合先进的教学理论 经由技术和内容载体实现创新

  某种程度上,教育是一门大众的学问,谁都似乎有一些经验和感受,谁都能说上几句,谁都有一些学习方法。但是,教育同样是一门专业,有不断变化的教育理念、不断浮现的认知规律、不断创新的教学方法。无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育科技产品很难创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已广泛应用于单词记忆类APP,学生注意力的相关研究成果应用在教学微视频制作中,英语学习软件中不时有情境认知理论的痕迹。有很多创新的教育科技产品起源于大学教学研究机构:WISE科学探究学习项目由美国教育科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团队研发,以知识整合学习理论为指导,借助建模技术、可视化技术、动态仿真技术及智能测评技术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与能力。Scratch则是麻省理工学院开发的图形化编程工具,创新使用积木模块式编程训练学生的计算思维。

  反观我们当前的学习类APP设计的内在学习理念,大多数难以摆脱知识为主的讲授模式、刺激—反应—及时反馈(强化)的行为主义操作练习模式、积分奖励以及游戏竞争的外部动机激励模式,即使是人工智能的应用,也仅仅是将机械练习进化为自适应练习,语音识别技术的应用扩展了对语音的自动评判与及时反馈,从内在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来看,当前学习类APP中的创新并不多见。因此,学习并整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经由技术和内容载体来实现创新的学习过程,是学习类APP敬畏教育的更高层次,关乎产品的创新,更关乎产品的生命力。

  (作者曹梅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本网站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观点

微信公众号

教育信息化资讯

权威的教育信息化资讯平台

Copyright©2018-2022 CERNIC,CERNET

京ICP备12045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