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的教育信息化资讯平台

让“人人用空间”成为常态

来源:

中国教育网络

  《教育部关于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是为落实《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战略部署而提出的政策文件。尤其是在《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中,特别提出网络学习空间覆盖行动,明确指出要使网络学习空间成为广大师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学习的主阵地,形成“人人用空间”的态势。

  面对以上目标,在指导意见中形成了一个愿景,即到2022年,网络学习空间能够成为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的基本环境,作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共享服务的渠道,作为先进文化建设和家校共育、校企共建的有效载体,贯穿于学校教学、管理与学习评价等各个环节,使它能够成为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主要载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基于这样的愿景,回顾过去六年来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取得了很多的经验和成果,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指导意见开始编制之初,我们也对目前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现状做了大量的调研,以下通过抽取部分数据结果来分析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应用现状。

  网络学习空间使用率情况

  网络学习空间的开通率逐年提高,但是使用率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在空间的功能需求方面,去年发布了“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规范”,完善了空间的功能和需求,但是在使用空间中还有很多老师有特别的需求,目前还不能提供相应支持功能。针对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的使用,可以看出主要的应用是利用检索工具进行资源检索、课堂内容展示与课堂测验的检测与反馈等,距利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重塑评价方式、提升治理水平等还有一定差距。

  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影响因素

  目前阻碍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应用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空间的建设与运维存在的问题。

  主要核心问题体现在顶层设计不到位,信息孤岛、数据孤岛的现状比较严重,缺少良好的用户体验,各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尚未形成。

  围绕这样的问题,在指导意见中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首先,统筹规划、系统推进,更好地构建一人一空间。结合各级各类教育的不同特点,通过发挥市场机制,引导企业、科研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共建、共用、共享、共赢的良好生态。

  其次,统一数据标准。在空间建设过程中集成了各种应用服务,所有的应用需要多个企业共同参与建设,就需要有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服务规范。因此在指导意见中也提出,为了更好地汇聚、共享空间数据,需要遵循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服务规范,采用自主研发、委托开发、购买服务等形式进行空间建设,提供高质量的基本公共服务。

  第三,经费保障。目前空间的经费主要分为建设、运维、培训三部分。今后要不断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同时建立空间网络安全保障机制。前期更多的经费将聚焦在建设中,后期可能会逐渐调整分配比例,集中在运维和培训、提升能力应用水平等方面。

  第二个层面,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四点问题。

  一是很多师生对资源的认识,还停留在静态素材类等数据资源;二是空间的功能可以提供多样化的资源供给服务模式,但是应用形式还是相对较为单一;三是基于数据分析的个性化学习资源推送也尚未很好发挥作用;四是资源的筛选和评价机制还有待健全。

  针对资源共建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在指导意见中分别对三类资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第一,针对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一系列的推进工作,能够将最优质的数字资源进行共享。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老师因考虑到对个人原创资源与知识产权的保护并未提供最好的资源,因此需要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的长效机制。资源建设机制目前采取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建设方式,因此在企业筛选和评价机制的建立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对于智力资源共享,比如目前的同步课堂、专递课堂都是非常好的智力资源共享方式,都能为广大师生提供智力服务。因此,需要创新体制机制,打破学校、区域间的智力资源服务壁垒,建立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管理制度,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能够参与到智力资源服务中。

  第三,网络学习空间可以伴随性地收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数据,所以对于诊断和个性化资源的推送,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目前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要做好后期精准资源的推送,首先要改善现有的资源标注方式、汇聚方式等,同时可以基于知识图谱、能力图谱汇聚相应的资源。在汇聚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教与学的特征形成用户画像,基于用户画像进行资源的推送。

  第三个层面,空间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空间的开通率很高,但活跃度较低;二是空间的使用在支持教学教研、学校文化建设、家校互动方面,都已经积累了大量优秀经验,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尤其在教学应用过程中,主要还是以下载资源、内容展示等应用为主,在利用网络学习空间转变教学方式方面还做的不够。三是数据采集与应用已初见端倪,但是支持学习诊断和个性化推送仍有待提升。四是数据的汇聚与分析,对教育治理的支持上还主要体现在对管理层面的应用。

  在指导意见中对于空间的主要应用者——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这四类核心角色,应该如何推进应用做了要求。对于管理者,提出率先应用,促进教育治理的现代化。对于学校管理者,主要利用学习空间开展家校、教育教学、综合实践等,基于数据开展教育教学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一步去实现个性化教学和精准化施策。

  针对教师的应用提出要组织教师创新应用,实现教学应用的常态化。要求教师不但要在备课等教研过程中使用网络学习空间,还要开展线上线下、课内课外以及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去转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推进启发式、参与式、合作式的教学组织方式。

  针对学生的应用,引导学生主动应用,实现学习应用的常态化。调研中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在后期推进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空间参与研学活动、课内课外教学活动,并且借助网络学习空间中提供的大量优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针对家长的应用,鼓励家长积极应用,实现家校互动的常态化。通过多种途径,使家长意识到空间不仅是学生学习、获取公共教育资源服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家校互动的开放环境。家长可以通过空间了解孩子在学校中学习的情况,教师通过空间了解孩子在家庭中德育生活习惯和各方面的表现,更好地做到家校共育和家校互动。

  除了推动四个角色的应用,还需要借助大量的活动、评估助推空间的使用。在后期还有三个层面内容需要加强。

  首先,加强能力建设,提升空间应用和支持服务水平。主要包括使用空间的校长、教师、学生等对空间的认识与应用管理水平,建立常态研究机制,持续提升他们的空间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借助网络学习空间进行网络研修,同时整合社会力量提供技术和教学服务。

  第二,加强典型区域和学校培育,促进空间应用推广普及。主要通过经验总结进行宣传推广,在推广过程中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一些典型应用进行组织宣传推广。

  第三,将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和应用,纳入到教育督导评估。后续对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应用的评估,可能将转换到内涵建设中,关注交互水平、服务效果和应用成效,有效运用数据分析服务功能优化督导评估过程,创新督导评估办法,实现评估的科学性、精准性。

  (本文根据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副院长郭炯在“2019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确认,整理:杨燕婷)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2019年5月刊



本网站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观点

微信公众号

教育信息化资讯

权威的教育信息化资讯平台

Copyright©2018-2022 CERNIC,CERNET

京ICP备12045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