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的教育信息化资讯平台

教育信息化为“双减”赋能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从外部表象上看,“双减”政策叫停了追逐考分、比拼培训所引发的剧场效应和乱象。

  那些把加大作业量和参加校外培训等同于增加教育投入的观点,与教育原本的育人目标背道而驰。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的重大贡献虽然体现在提出“因果关系分析的研究方法”,但是研究主题正是教育投入与回报的因果关系。

  研究发现,只因几分之差而入读普通中学的学生,与精英中学求学者相比,在大学入学考试时的成绩并无明显差异;同样只是多考了几分入读名校的学生,与选择普通高校就读的学生,在未来收入上也没有显著差别。

  从内在原因上看,“双减”政策是在科学研判我国人才培养战略的前提下,对教育功能达成全社会共识的国家导向。

  对家庭而言,教育被寄予实现阶层稳定或上升,达成个人和家庭美好生活的希望;对于社会而言,教育为各行各业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优秀专业能力的从业者;对于国家而言,教育要为祖国培养大批能适应21世纪全球化生存和竞争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教育的质量,是影响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双减”政策看似从减量减负入手,但是小减法背后是一场关乎家庭重心、社会发展、国家命运的大运算。

  要推进“双减”政策落地,离不开全社会多系统的科学统筹、组合发力,但更需要教育系统先从内部做起,充分把握传统教育优势与新兴技术力量,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视角通过教育信息化赋能,加速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改革进程。

  从宏观视角的城乡均衡发展来看

  我国不同地区,尤其是城乡差距会在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这就需要正视信息技术的“双刃剑”现象,努力缩小技术可能加剧的城乡数字鸿沟。

  “双减”政策下,教育信息化应该更加着力于农村地区的教育提质。

  在课内教学提质上,继续发挥以“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为代表的系列教育信息化项目的作用,保证国家课程开足开好,教育资源实用好用。

  在课后服务提质上,鼓励科技馆博物馆等教育场馆、少年宫美术馆等校外教育机构、社会办学力量、公益组织、志愿者团队等,通过信息技术支持的双屏互动、双师教学、机构联盟等方式,深入到农村地区,不仅让师生们在教育教学中有实际获得,还要积极参与到优质资源创生的过程中。只有缩小数字鸿沟,打破城乡教育壁垒,教育信息化方可赋能教育均衡发展。

  从中观视角的学校特色发展来看

  教育均衡并非追求千校一面,而是要各具特色。“双减”政策下,学校一方面要夯实传统办学优势,另一方面要挖掘信息化赋能所激发的办学新形态新格局,善于发现机遇,走出特色发展之路。

  比如,以STEAM教育、人工智能教育、项目式学习、信息化乡土课程、数字化校本课程等为抓手,让一大批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中小学、校长、教师涌现出来,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从微观视角的课堂深度发展来看

  “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教学不能再是“平行线”或“两张皮”,而是要通过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在课堂中的深度学习。

  比如,单个课时内技术支持的情境创设、学情分析、重难点突破、自主探究、协作学习、评价反馈等,单元教学中技术支持的问题分析、持续探究、综合解决等,均是信息化赋能课堂深度发展的切入点,使课堂成为“双减”政策取得实效的主阵地。

  作者:孙众(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信息化教学专委会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本网站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观点

微信公众号

教育信息化资讯

权威的教育信息化资讯平台

Copyright©2018-2022 CERNIC,CERNET

京ICP备12045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