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的教育信息化资讯平台

友成基金会联手腾讯,探索乡村科技教育

来源:

中国教育网

  2021年2月8日,友成基金会与腾讯青少年科技学院携手推进“编程·创未来”项目,双方云相聚,举行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以编程教育为切入点,就共同推动乡村地区科技教育普及达成战略合作。

签约仪式.png

  国务院参事、友成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友成基金会秘书长零慧、腾讯高级副总裁奚丹、腾讯青少年科技学院负责人宁朵、中国青辅协人工智能专委会副秘书长刘欣出席并为此次签约致辞,友成基金会副秘书长苗青、腾讯青少年科技学院负责人宁朵代表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腾讯学院院长马永武、腾讯CSIG人力资源负责人陈双华、腾讯招聘活水部负责人罗海波、腾讯教育创想合作中心总监凌云、腾讯青少年科技学院项目经理崔椿雨、友成基金会项目副主任甘琦、友成基金会项目官员施律如等嘉宾出席并见证了此次签约。

汤敏.png

  在致辞中,汤敏参事对腾讯在培养科技人才方面的关注和投入表示认可,对腾讯通过“编程·创未来”支持乡村编程教育表示感谢,汤敏参事引用经济学中的“马太效应”,表达对教育不均衡可能引发新一代贫困的担忧,并指出乡村地区科技教育资源匮乏,这也正是“编程·创未来”项目的价值所在。汤参事指出腾讯有科技教育、技术专家、创新团队等优势,而友成基金会常年深耕乡村教育,搭建了数十万名乡村教师的社群网络,期待双方以编程教育为科技教育的起点,未来在乡村地区科技教育普及方面有更多的合作和探索。

奚丹.png

  奚丹副总裁表达了对友成基金会在乡村教育创新实践的认可。奚丹表示腾讯公司的高速发展有赖于国家的强大与支持,“吃水不忘挖井人”腾讯也持续开展回馈社会的多方行动,跟随时代的发展与国家的号召,腾讯关注未来人才的培养,少年强则国强,腾讯青少年科技学院深耕于科技内容领域,希望以腾讯的技术能力与前沿探索为依托,探寻适合中国的“科技+教育”的新模式。同时表示友成基金会是腾讯在助力教育公平领域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结合双方优势,携手推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育赋能模式,助力教育公平化、个性化、多元化目标的实现。

零慧.png

  零慧秘书长介绍了友成基金会从2009年开始在乡村教育方面行动的初衷及创新探索,表示友成一直秉持“人的发展是最大的公益”这一理念,从常青义教、双师教学,到现在的青椒计划、编程·创未来等项目,通过支持乡村教师的成长惠及更多的乡村学生。对于双方的战略合作,零慧秘书长表示非常期待,并代表乡村老师及学生们对腾讯和以刘欣老师为代表的专家志愿者们表示感谢。

宁朵.png

  腾讯青少年科技学院负责人宁朵以近期热播剧《山海情》中的故事感慨友成基金会在乡村教育行动的切实价值,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引导下,腾讯青少年科技学院作为公司在基础教育阶段人才科技培育的公益输出窗口,集腾讯人才培养经验、科技创新技术、工程实践能力于一体,以科技课程内容生态为核心,期待与友成基金会共同助力乡村地区师生的科技素养与能力全面提升,探索赋能乡村地区科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刘欣.png

  刘欣副秘书长作为特邀出席的专家志愿者,在致辞中给予双方高度的认可,表示友成基金会是一家开展社会创新的机构,用创新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腾讯是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代表,此次双方的合作是社会创新机构代表和科技创新公司代表的完美结合,以编程作为切入点和起点,共同致力于乡村科技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合作寄语与致辞后,迎来了热烈的话题探讨环节,双方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为乡村地区师生的科技教育赋能之路各抒己见,苗青副秘书长分享了一线乡村教师科技课程学习后的改变,坚定了我们对乡村科技赋能的决心;马永武院长分享了腾讯专业志愿者团队建设与互联网人才培养经验,为项目提供专业导师的支持;陈双华总经理表示腾讯的人才梯队建设与培训经验,可以以互联网课程的方式,在校园以外的场景提供给乡村师生,丰富多元的课外学习生态;奚丹副总裁表示腾讯将持续发挥科技力量,结合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大数据方案,以人工智能的方式降低对教师个体的能力与经验依赖,不断创新更高效的教育教学模式;汤敏参事提到,可以将腾讯青少年科技学院优质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输送到乡村地区,并运用好腾讯专业志愿者的力量,先行试点探索,进而规模化推进。

签约2.png

签约3.png

  友成基金会与腾讯青少年科技学院此次达成的战略合作,将以乡村编程教育为起点,合作研发面向乡村教师的《创未来-创想编程基础课》并跟进课程在乡村地区的使用情况,集合双方资源携手推进“编程·创未来”公益项目,并将持续探索中国科技教育公益之路的发展方向与跨界领域的深耕与合作,赋能乡村教师,助力乡村孩子多元发展,共同探索乡村科技教育普及的可持续解决方案。


本网站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观点

微信公众号

教育信息化资讯

权威的教育信息化资讯平台

Copyright©2018-2022 CERNIC,CERNET

京ICP备12045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