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的教育信息化资讯平台

终身学习培养未来人才 专家分享创新教育实践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23日电 12月22日—23日,“2019终身学习与未来人才国际会议”在京举行。本次会议以“终身学习力与未来人才的培养”为主要议题,重点探索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及未来教育理念和模式创新,促进基础教育对外交流合作、相互启发与借鉴,分享青少年儿童终身学习力和未来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会议由清华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与清华大学终身学习实验室承办。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曾经负责过国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修订,他围绕中小学教师和大学学者如何为下一代计算思维的培养贡献才智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场,任友群从数据上分析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学历水平,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他表示,要加强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师计算思维的培养培训;另外,还要推动更多大学的一流学者参与基础教育,并要鼓励师范院校在相关专业中前置编程类课程。

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杨斌

  “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指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和坚持学习的人。”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杨斌在开幕式上说。他认为,最高效的学习发生在大脑更具可塑性的时期,我们需要从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防止教育的短视和功利。他表示,教育信息化要形成从工具到思维的升华,未来教育的信息化,不仅是指教师运用或者叫作借用多媒体和先进硬件的能力,更是需要真正以学习者为主体,实现向互联网原住民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总校长王殿军进行了主题为《基础教育视角下如何培养未来人才》的主题演讲。以清华附中为例,王殿军认为,学校应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在实验室里实践很多冒险性的想法和探索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能力。同时他提议,在常规的教育体系中,包容一个培养特殊人才的体系,给有天赋的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这将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和宝贵资源。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孟繁华则提到,在未来教师的标准及教师培养过程中的发力点有三个关键词:反哺、超越与激活。所谓反哺就是用中小学教学中丰富的基础教育实践成果反哺大学的教师教育。超越是指通过摆脱过于熟悉知识体系、教学内容而产生的路径依赖,开拓理论和实践创新来摆脱传统观念和固有习惯,达到专业上的真正超越。激活则是指用大学的学术文化和中小学的工作文化、经验文化结合在一起,双向激活,让中小学教师更加具有理论的建构意义,掌握方法,具备创新意识;而大学教师则用鲜活的实践经验来拓展理论空间。

  什么样的核心素养可以引领教育创新,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副主任刘坚将18个素养条目分成两类,做了自下而上的归纳和细分,他认为,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打下中国根基,兼具国际视野尤为重要,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对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涵养人的品格,规范人的行为,要在全球化进程中间褒有一个中国心,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丢失民族性就丧失了国际性。”

  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主任李双寿提出,智能制造时代,工作界线会越来越模糊,工作方式需要研究创新。对于工程师的培养不仅仅是技术能力,而是分析实践、创造力、沟通、商务管理、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李双寿以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高校跨学科创客教育平台为例,提出了在新工科范式下的工程教育实践方案。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终身学习实验室主任徐迎庆提出了对未来人才的培养需求、设想与期望。他说,未来人才的培养应打破文理科壁垒,在提高整体文化水平的同时,也要着重培养各领域的突出人才,培养能够主动顺应变化,不断主动学习,更新价值观的终身学习者。他同时建议了“面向未来的终身学习力培养框架”,对面向未来的终身学习进行了再定义。他认为,应通过持久的热情激发学生原始的内驱力,使用跨学科内容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动态循环的学习模式进行认知迭代和行动输出,引领学习者通往未来人才的目标,并以清华大学终身学习实验室在终身学习框架下的研究与实践为例,进一步探讨与分析未来人才培养的解决方案。

  23日,会议还组织了三个平行分论坛,在探索终身学习和未来教育顶层设计理念与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突出“实战化”特点,推出一批解决方案探索和最佳实践案例。此外,“终身学习少年说”环节也是本次会议核心特色之一。“少年说”共邀请了9位来自清华大学终身学习实验室“TULLL & i-Thinking硬核科创”项目学习的中小学生作为主角登台,通过“硬核科创创业团产品路演会”的形式分享他们真实的“跨学科、玩中学”的过程,展示了集成Scratch编程、数字音乐、数字美术于一体“创业”作品,并向在场观众进行了“融资路演”。


本网站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观点

微信公众号

教育信息化资讯

权威的教育信息化资讯平台

Copyright©2018-2022 CERNIC,CERNET

京ICP备12045350号